鯊魚輸精器官充當魚翅 基因分析揭魚翅真身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0/31 17:08

最後更新: 2017/10/31 22:11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人食魚翅,但要慎防食到的分分鐘可能不是鯊魚鰭、而是鯊魚的生殖器官。一項以基因分析本港海味店出售的魚翅所屬品種的研究顯示,目前市面發售的魚翅,至少來自76個物種的鯊魚、鰩總目及銀鮫目,而當中有3分之1被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列為受絕種威脅的物種。

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魚翅貿易樞紐之一,記錄到的魚翅進口國家超過130個。

團體發表魚翅基因研究結果。圖左起: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全球鯊魚保育項目主任Philip Chou、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Demian Chapman、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植物保育部及保育遺傳實驗室主管上官達 (Gunter Fischer) 博士、BLOOM 香港海洋項目總監佘國豪先生、立法會議員葛珮帆、立法會議員許智峯。(曾耀輝攝)

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、以及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香港及美國兩地科學家組成的團隊,於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間,於上環、西營盤海味街,隨機抽樣購買市面上海味乾貨店的魚翅,再以基因分析方法,分析了4,800個樣本;結果顯示,本港發售的魚翅有76個品種,所涉及的物種,遠超過往同類調查的結果。

當中甚至包括非鯊魚品種,例如鯆魚、鰩魚(即統稱魔鬼魚)、銀鮫魚,更發現並不屬於魚鰭,而是來自鯊魚其他部位,例如只有雄鯊才有的輸精器官,消費者有機會在不知情下購買及食用這些「魚翅」。

充作魚翅的雄鯊輸精器官。(被訪者提供圖片)

BLOOM Association是致力拯救鯊魚的國際海洋保育組織,該會香港分會的海洋項目總監、兼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佘國豪指出,現時沒有「魚翅」明確定義,商戶說「魚翅邊」或「魚翅仔」亦無不可:

這類只有雄性鯊魚才有的器官,在腹鰭的下方,於交配時把精子輸入雌性鯊魚體內。

他希望政府可以把魚翅納入規管,標籤品種、來源地、及部位,讓消費者更多資訊。

結果又顯示,在市面找到的魚翅,當中有30%品種被列為近危,33%為易危。貿易中最普遍的品種是大青鯊屬「近危」,研究中有34%樣本此品種。

研究以基因分析本港海味店出售的魚翅所屬物種;圖為研究結果。(受訪者提供)

是項研究是近10年來首項全面探討本港魚翅零售市場的同類型研究,研究歷時超過1年,由香港及美國兩地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 (包括紐約Stony Brook大學、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,以及其他團隊),合共分析了逾4,800 個魚翅及碎翅樣本,團隊以基因分析方法,得出結果,研究內容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《Conservation Biology》上發表。

研究發現,本港市面發售的魚翅,有近3分之1是被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列為「受絕種威脅」的物種。(受訪者提供相片)

【延伸閱讀】生腸是輸卵管 豬橫脷是邊部位?